首先談談吸水石的成因,吸水石俗稱水釉,系山泉中過飽和碳酸鈣(學名鈣華)吸附在苔蘚水草等植物上形成的鈣化石,由于各地氣候,地貌不同,形成的時間長短差異,所形成的吸水石品相也有很大差異,因此吸水石主要又分為五大類,麥管石,蘆管石,乳面石,苔蘚鈣化石,砂積石。下面我將一一介紹各種吸水石的成因和特點。
蘆管石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,生長于山澗懸崖瀑布上,由于南方溫暖濕潤的氣候,山澗邊水草芭茅生長旺盛,山澗里過飽和碳酸鈣不斷對其包裹,形成了類似蘆葦桿狀的鈣化石,所以人們形象地稱之為蘆管石,由干蘆管石紋理豐富,或山峰挺拔,或山巒縱橫,是吸水石中的極品,且數量稀少,具有一定收藏價值,但蘆管石易斷,且年代長久宜變黑,因此好做旱石盆景,表層發黑為苔蘚干枯所致,可定期用高壓水槍沖洗。
麥管石以山西為主產地,由于北方自然氣候的原因,生長在山澗里的水草生長矮小緩慢,因此以此為介質生成的吸水石質地均勻細密,紋理清淅,觀嘗價值很高,但麥管石不宜加工,也不宜栽種綠植和青苔,影響觀嘗效果。
乳管石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,特別是云南更為突出,乳管石的成因主要是古苔蘚鈣化石在緩慢生長過程中,體積不斷增大,這樣后迫使山泉水改道,失去山泉里鈣華補充的吸水石堆停止了生長,隨著億萬年風雨侵蝕,吸水石礦發生了二次融蝕,雨水沿吸水石縫隙不斷融蝕下滲,使原來比較密實的吸水石礦里產生無數大小裂隙,而裂隙的表面重新吸附了融蝕的鈣華,從而形成表層類似鐘乳的乳管石,乳管石一般體形巨大,特別適合堆砌戶外大型假山。
苔蘚鈣化石又稱水舌石,主要生長在山澗小溪的溝坎上,主要是由于溝坎的上部裸露在水面上,容易生長苔蘚,而含鈣的溪水被不斷吸附在苔蘚上,隨著苔蘚年復一年的生長,這種石頭體積不斷增大,由于是苔蘚吸附水中鈣華形成的,所以水舌石是貼著溪流生長,因此形成薄薄一層狀如舌頭的石頭,因此形象稱之水舌石,水舌石下面受到水流沖刷,加上受蝦蟹侵蝕,所以會形成各種奇特的紋理,因此好的水舌石有較高收藏價值,而且水舌石四面皆天然而成且質地非常純凈。
砂積石,其實吸水石學名以前就稱砂積石,因此古苔蘚鈣化石紋理就呈顆粒狀,過去的學者專家一般沒有上山釆石經驗,所以想當然命名為砂積石。不過吸水石的一個種類還真的名符其實該命名砂積石,由于北方沙化嚴重,在山坡坡腳處容易積累厚厚的砂層,當富含鈣華的泉水流過向下滲透過程中,鈣化把細砂膠結在一起,從而形成砂積石,由于砂積石缺少植物纖維組織,雖然特別硬且又易碎,不適合雕刻假山,初玩吸水石的朋友很難簽別,這里我介紹一下分辮方法,一,看上水性,砂積石半小時上水高度不超過三十公分,二,看硬度砂積石硬度是普通吸水石的二倍以上,特別重,另外用鐵器手工很難雕刻,且會留下白色痕跡。
想要了解更多吸水石知識敬請關注石光小站